工作动态

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首 页 > 工作动态 > 学科建设 >正文

哈工大(深圳)通过专家组评议:全面完成广东省高等教育“冲补强”预期建设任务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1-10 浏览次数:

11月3日,哈工大(深圳)邀请广东省相关领域的专家,组织召开了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情况专家评议会,就学校承担的广东省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三年建设期满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专家组评议。经过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哈工大(深圳)建设工作内容与成效高度满足建设方案的要求,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全面完成了预期建设任务。

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孙冬柏任专家组组长,专家组成员包括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成勇,深圳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学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院长康飞宇,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原副院长、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教授曾辉,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明仲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科研处处长刘宏。

哈工大(深圳)党委书记吴德林,哈工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哈工大(深圳)常务副校长甄良,副校长姚英学参加评议会。

2018年,广东省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经过严格遴选,哈工大(深圳)入选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被列作重点建设学科。

专家组听取了学校总体建设情况和4个重点建设学科建设情况汇报,现场考察了部分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并就有关情况进行了质询和讨论。关于任务完成及进步幅度情况,专家组经过评议后认为,哈工大(深圳)在八个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一是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将思政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构建了“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思政工作人员队伍,涌现出一批师德师风先进集体和个人。

二是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专业设置契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规模由在校生4917人增加到7854人,办学规模快速扩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办学的社会影响力快速提升,为广东培养输出了一批优秀的理工科人才。

三是探索实施首席学术顾问制度,强化学科专业顶层设计,推行“大师+团队”组织模式,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工学学科整体实力强;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重点建设学科,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以学科群形式组建学科交叉平台,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成效显著。

四是积极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加强科研能力建设,大力推动重点实验室集群、诺奖实验室、“子午工程”(二期)、特殊环境材料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作为唯一依托单位为鹏城实验室建设和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科研条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科研规模快速扩大,承担国家战略任务、服务区域科技创新的能力明显提高,基础科研能力取得明显进步,在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电力电子、微纳光学、土木环境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五是在建设期内,学校师资队伍规模由395人增长至740人,其中95%具有博士学位、80%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或工作经验、三分之一毕业于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六是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产学研融合,成立了一批校企联合实验室、实习与联合培养基地,为地方和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疫情期间,教师科研成果成功应用到防疫抗疫工作;服务深圳城市建设及文化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发挥“智库”作用、推进脱贫攻坚、以高等教育资源反哺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七是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交流,牵头成立了粤港澳高校工科联盟、会计专业联盟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联盟;在推动国际合作办学,开拓海外合作伙伴和开展高水平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国际设计学院筹建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对未来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

八是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市校合作办学迈上新台阶,成为我国高校异地办学的表率和示范;成立了本研一体化管理的教务部门,探索本研贯通人才培养取得长足进步;创新了实验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打破了学院之间的壁垒,实现了实验资源的高度共享,建设成效显著;通过“一室两区”模式拓展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构思新颖,对异地办学高校创新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模式具有借鉴意义;实施了教师分类管理与分类评价,为改革人才评价机制、破除“五唯”提供了制度保障。

专家组表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体制及机制改革等方面,哈工大(深圳)有四个突出亮点。

一是积极探索市校合作办学机制,在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拓展本科教育,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招生质量和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办学的社会影响力快速提高,已经成为我国跨地域异地合作办学的典范。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提出“分散规划、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协同运行”的建设运行模式,组建了实验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有效破解了实验教学空间不足、队伍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的顽疾,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保障,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模式和经验。

三是推进本研人才贯通培养,形成了本研一体化管理系统,在本研一体化的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是实施首席学术顾问制,推行“大师+团队”的组织模式,开展学科群建设,学科专业设置高度契合大湾区的发展需求,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科研任务的能力显著提高,在学科建设、团队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可供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专家组同时指出,学校“新工科”体系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本科招生的专业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专家组还就学校下一步发展提出了三点意见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继续探索本研贯通培养和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积累更多经验。第二,进一步扩大本科招生专业面,提升为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第三,以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进一步发挥工学优势,加快高端人才引进,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完善成果转化体系,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相关职能部处,各学院、研究院和直属单位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审核 方灵敏)

1.png

评议会现场

2.png

合影留念